导员谈心第一期《适应》|第三讲: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
作者: 点击:1368
陆哥长久以来都把“顺其自然”奉为人生信条,但在与别人交流时,却总感觉缺少那么点意思,意犹未尽。有些人对“顺其自然”的理解,似乎有种“宿命论”的色彩。这当然是一种误解,但如何有效的进行辩驳却也颇费思量。“顺其自然”最早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在道家经典《列子》、儒家典籍《大学》等等文献中都蕴涵着“顺其自然”的智慧,老子的“道法自然”也是这同样的意味。在古代的诗词作品中,亦不乏对“顺其自然”美好意境的生动描绘。“顺其自然”强调的是依据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,推动其自然发展,而非强行改变。体现了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智慧。“宿命论”则是认为事物发展及人类命运均受既定力量控制,无法改变或影响。显然这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,但在实际生活中,“顺其自然”最容易滑落到“宿命论”的境地。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旅行,充满了未知和变数。与其过于纠结于未来的走向,不如放平心态,顺其自然地前行。这样,即使面临困境和挑战,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冷静,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。“顺其自然并非放任自流,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,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。它要求我们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,要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。”显然“顺其自然”需要下一句更好地诠释,这个时候正好“为所当为”的理念进入我的视野(恰逢心理集中备课提到森田疗法)。它并非一个常见的固定成语,却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。在佛教思想中,强调做应当做的事,以善心去做好事,不去过分关注结果或他人的看法。这与“为所当为”的理念相契合。“为所当为”是“顺其自然”的延伸与补充。提醒我们在顺应自然的同时,积极行动,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“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”融合了道家的顺应自然和儒家的积极有为的思想,是一种既尊重客观规律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生活态度。“顺其自然”提醒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。它是我们稳定情绪的“压舱石”。很多时候,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或他人的行为。此时,顺应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它并不意味着消极地随波逐流,而是积极地接受现实,依据客观条件灵活调整自身的行为与心态,积极适应而非消极放弃。“为所当为”彰显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。它是我们不断进取的“引路标”。在顺应自然的同时,我们更应铭记自己的目标与追求。唯有积极行动,我们才能将这些目标化为现实。为所当为,即意味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,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,并为之全力以赴、不懈奋斗。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完美的结果,而在于我们在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与收获。让我们怀揣着尊重现实、顺其自然的心态,在积极有为中实现“为所当为”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